古代流放为啥不偷跑回家?流放犯:想跑啊,但是跑出去活不过3天
但今天咱得说句大实话,古代流放犯想溜回家?纯属拿小命开玩笑。别说跑回原籍,能活着走到流放地都算烧高香。
但今天咱得说句大实话,古代流放犯想溜回家?纯属拿小命开玩笑。别说跑回原籍,能活着走到流放地都算烧高香。
13岁的甄玉娆站在宁古塔的冰封雪地上,寒风卷着雪粒割过脸颊,这句颤抖的自问里,藏着她对命运的绝望。
“跟着老板打天下18年,最后饿死在地下室”——1703年冬,康熙亲手把第一功臣索额图锁进宗人府水牢,40天断粮,53万两白银充公,两个儿子砍头,小孙子直接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。所谓“满汉一家”的盛世滤镜,碎得比碗碴子还干脆。
昨天刷到宁安市的雪景视频,底下有人吐槽“冷得像宁古塔”,我才猛地想起——三百年前,真有成千上万的人被押进这片白茫茫里,再也没出来。它不是塔,是清朝官方认证的“人间收尾站”。
在皇权至上的古代社会,官员们伴君如伴虎,有可能早上还春风得意,晚上就已经人头落地。当然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,皇帝们的眼界、格局与自控力逐步提升,像商纣王那种动不动就杀 人的君主越来越少。到了唐宋时期,把官员们贬到偏远地区,逐渐成为惩戒官员的常用手段。那么,官
古人云: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”身体和灵魂常在路上,才是丰富卓越的人生场景。余秋雨的《文化苦旅》,带领我们用矫健的步伐穿越历史烟云,走过岁月沧桑,于山的沉稳、水的灵动中,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、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中国文人的人格命运。
镜泊湖,静卧于黑龙江宁安境内,是一片隐匿于群山之间的高山堰塞湖。“镜泊”二字,取“水平如镜”之意,而一个“泊”字,更将这片水域的宁静与安详道尽,赋予它一种超越寻常的沉稳气度。
一支箭突然射来,他猛地从马背上跌下,雪沫子溅了满脸,却还挣扎着想要爬起来——旁白里这句带着喘息的台词,一下子把人拉进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商海。
裴启浑身狼狈,满脸红肿的几乎看不出人样,若非我娘眼力好,还真的认不出他。
《山居笔记》,写于1992年至1994年,初版于1995年。延续《文化苦旅》的风格。为了完成本书写作,余秋雨辞去一切职务,专门从事考察和写作。他在本书自序中说,为了核对海南岛上一处古迹对联中的两个字,在几次致函得不到回答的情况下,不得不再去一次。本书包含十一篇
我们看电视的时候,经常会听到“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、发配沧州”等地,那么,这些流放地都对应今天的哪些地方呢?
气候湿热,瘴气横行,北方人一到这儿,轻则发烧拉肚子,重则三月见阎王。
免其死罪,发配边疆,古装剧里常这么演,听着好像是天大的恩典——皇帝开恩了嘛!可真落到人身上,那就是一张通往绝望的单程票,没回头路的。
流放,这个词在古装剧里常常出现,看似只是把人赶到远方,但在清朝,它可没那么简单。清朝的流放,那可是仅次于死刑的严重惩罚,被列为五大主刑之一,五刑从轻到重,分别是笞、杖、徒、流、死 。
这日,她端坐在铜镜前,对着那面斑驳的铜镜照了许久,时而皱眉沉思,时而喃喃自语。
1999年夏天,知了声撕破了我们村的宁静,当我还在河滩放牛时,村支书举着成绩单一路小跑而来,对我爸高声呼喊:“你娃考了全镇第三!”这个数字对我而言尚未具象化,直到傍晚,一辆破自行车碾着黄土停在我家篱笆外。
一句“你太努力让我有压力”把七年情分直接劈成两半……德云社最被看好的熙华裂穴,比分手还利落。